格致论道讲坛携手“人与生物圈计划”推动人与自然“共·生”
你是否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你是否关注过滔滔江水中“最美微笑”的命运?
数百种植物为何能在同一片森林里和谐共生?
如何与林海中潜藏着的生灵来一场互不打扰地相逢?
面对充满未知的山林,怎样成为一名“公民科学家”?
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靠山吃山”的村民将何去何从?
10月14日,在以“共?生”作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的第104期活动中,演讲嘉宾对上面这些疑问作了解读。
本场活动作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专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共同主办。6位演讲者分别来自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江豚保护、森林生态、动物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不同领域,为观众铺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前秘书长韩群力曾长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相继担任过该组织的环境科学专家、驻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代表、生态地学部门主任,以及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
他讲述了他深入非洲、东南亚、西亚、东欧等地参与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故事,分享了他作为秘书长时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新路线图和发展愿景。“我们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人们能够意识到人类和地球拥有共同的未来和紧密的联系,进而明确责任、共同行动,合力建设一个与生物圈和谐共生的繁荣社会。”这就是他长久以来为之努力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丁与江豚结缘40年,从迁地保护区的建立,到人工饲养与繁育,再到长江大保护的开展,到2022年,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终于历史性地首次实现了止跌回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保护好长江最美的微笑!”王丁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经渗入我们周边的每个角落,即使最偏远的山林也不例外。来自广东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束祖飞,毕业后扎根于此。他与观众们分享自己建立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网络,以及科研云服务平台的经历。通过这些智能手段,他还发现了广东第一例鸳鸯繁殖记录等有趣案例。在他的带领下,车八岭被评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示范保护区”,在业界属于第一家。当红外相机下中华鬣羚、豹猫等保护动物的身影出现在荧幕之上,全场都为之深深地吸引。
在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彭丽芳建立了自然教育领域的“鼎湖山模式”。她用一个个有趣的科研成果,帮助孩子们建立节能减排、森林防火等意识。从她的课堂毕业的许多学生,不仅收获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还成为了优秀的科学家,助力保护区的科学发现。
来自浙江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黄澄翠为了当“快乐的野人”而来到山林,却发现眼前的一切和想象中大相径庭。她向大家分享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天目山居然这么重要、没想到自己主要是跟人打交道、没想到自己爱上了与人打交道的感觉。这里不仅有最大的古柳杉种群、古老的银杏林,也生活着一群靠山吃山的村民。如何让山林曾经的“侵略者”变成了山林今日的“守护者”,如何助力村民致富实现与生物圈保护的共赢局面。黄澄翠说:“我的工作好像是一座桥,把保护区里面的动物、植物和保护区外面的村民连接到一起。”
中国大多数生物圈保护区都离不开森林,组成森林的植物作为主要的生产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植物,生命世界将不复存在。为了研究森林的奥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向观众们分享了如何记录下24公顷原始森林中14万棵树每一棵的生长情况,并获取了有趣的研究结果。并通过树种组合与混搭,实现了森林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求双赢的一种模式,就是科学研究也做得好,同时还能给社区和政府决策者能够提供支持。”这是致力于生态保护的科学家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交流,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每月举办一期演讲活动,邀请来自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嘉宾分享思想和观点。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宋雅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