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体、促创新、推开放青岛城阳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刚刚进入5月的山东青岛已骄阳似火,位于城阳区的京东智能产业园施工项目一派忙碌。记者从产业园负责人处了解到,项目主体目前已经进入最后封顶的冲刺阶段,在城阳区各级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京东集团将确保项目在6月底如期封顶,未来产业园建成后将主要服务于城阳区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形成聚合上下游高端产业的集群,助力当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集聚了青岛市90%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的城阳区,一方面立足既有产业优势延链强链,推动全区实体经济结构由轨道交通“一枝独秀”向轨道、半导体、储能“三足鼎立”的先进制造业格局发展;另一方面将产业优势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围绕“一园多区、全域打造”的发展新思路,规划打造了工业数据专区、高新专区、算力专区,通过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走出了一条有城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轨道交通作为青岛城阳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加速转型升级,事关区域经济稳定基本盘。当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承接国际订单,开拓国内重点市场,同时紧盯最前沿新兴产业,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集聚产业生态要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车四方股份、四方阿尔斯通中标75组复兴号高铁订单,四方股份斩获新加坡、阿联酋、智利地铁订单,合同金额130亿元,四方阿尔斯通中标“德国 Nah.SH 双层车”项目。
目前,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已集聚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5家省级创新平台,随着,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平台建设完成,材料技术研究院、中车大数据中心、中钛国创等项目加紧建设,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实验检测基地正在快速崛起。城阳已成为全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以高水平打造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
立足于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的优势,青岛城阳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搭平台、优环境、增活力,打造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
当地瞄准日韩集成电路、医美健康等产业,引进国内外医美产业相关机构、商协会,美容仪器、美容技术创新企业等项目,打造医美产业集聚地。同时,聚焦新消费领域,放大综保区政策、资源优势,搭建跨境电商线上线下平台,加快建设进出口商品消费中心,打造跨境新消费体验基地。
在扩大外资规模上,当地率先在金融领域利用外资方面破题,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引导日韩基金、中东主权基金等投资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区属国企金融优势、功能区政策优势,靶向大宗商品、高新技术产品招商,深化与山东港口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加速进口大项目落地。同时,抢抓二手车出口资质开放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突破。
以创新平台驱动“大科创”体系
城阳区突出科技创新,坚持“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思路,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布局,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创新创业活力,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2427家,占到青岛市的26%;其中,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900家,凭借着青岛市科技创新“10个第一”的优势和底气,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当地还开展“千企上优”行动,重点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细分领域占有率高的科创企业,新增单项冠军、小巨人、瞪羚、雏鹰、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链主”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示范,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人才是创新之本。城阳区积极实施“人才精准引进、人才培育提升、人才兴业扶持、人才乐居保障”四大工程,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发挥交通强国试点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为瞪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量身定制”引才政策,通过扶持资金前置支持高端人才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作为拥有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的青岛城阳区,正凝心聚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创新,鼓励企业扩容升级,全力推动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