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下田故事|这一招,让黑土地更肥沃!
编者按: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护好黑土地,才有米粮仓。面对退化的黑土地,近年来,黑龙江省桦川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坚持用地与养地结合、保护与利用统筹,有效提升了黑土地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
桦川县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中心,总耕地面积221万亩,建有高标准农田8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亿斤,是松花江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8月下旬,走进桦川县百禾浆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油油的豆田映入眼帘,豆苗挺拔、叶片翠绿、豆荚饱满,旁边的玉米也长势喜人。合作社理事长王大江介绍,今年一共种植了大豆300亩,玉米600亩。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在桦川县实施科技帮扶,组建院地联合工作组,围绕水稻优质丰产、玉米、大豆及特色杂粮作物提质增效以及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在百禾浆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组围绕旱地作物,重点开展了玉米耐密宜机收品种、鲜食玉米品种筛选,玉米密植精准栽培生产技术、大豆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
“我们在这里做的一项重要示范就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也是让大家知道轮作到底会增加多少产量,带来多少效益。它的技术模式是通过玉米-大豆轮作以及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的组合,比如免耕垄作、条带耕垄作等,再加上玉米和大豆秸秆全量还田,从而实现了黑土地的用养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研究员张敬涛说。
张敬涛介绍,当地存在粮食产量偏低、土壤养分下降、酸化板结现象严重等问题。玉米-大豆实施轮作,一是实现秸秆还田,玉米的秸秆量大,大豆的秸秆量少,轮作之后,秸秆量就比较均衡,有利于提升地力。二是减轻病虫的危害,轮作之后,侵染玉米的病害,在种植大豆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或者病害减轻;反之,种植玉米时,大豆的一些病害就减轻了,这样农药使用也减少了。三是减少肥料的用量,因为玉米的施肥量非常大,轮作大豆之后,就可以适当减肥;同时大豆又是一种根瘤固氮的作物,轮作玉米之后,也能减少肥料的使用。四是实现均衡增产,病害轻了,肥和药减少了,秸秆还田了,土壤变得肥沃了,轮作之后,可以让大豆和玉米一般增产5%到15%之间。
“起初我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心存疑虑,经过农科院专家的耐心讲解与示范,我逐渐认识到秸秆还田和条带耕作等技术对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用量的重要作用。后来,我主动购买了免耕播种机,按照专家指导进行播种。”王大江说,如今合作社的玉米、大豆产量屡创新高,尤其是大豆产量,已从过去的每亩350斤提升至400斤以上,而且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玉米-大豆轮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推广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实现了旱田地块节本增产。我们要增粮,同时也要培肥土壤,让农业生产可持续,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目标。”张敬涛说。
制作:杜森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