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湾区建设迈向纵深:四大平台牵引合作升级,粤港澳携手“融通聚变”
岁末年终,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迎来重磅利好。
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为前海和横琴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大湾区合作向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今年以来,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加快加深,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的“软联通”也持续拓宽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已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在“一点两地”战略定位下,国家部署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大合作平台,并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任务。随着《前海规划》《横琴规划》的正式发布,四大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也将更加清晰完善。
在受访专家看来,整体来看,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体现在三地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四大平台在纵深建设上承担着先行先试、枢纽、高地的角色,均是服务港澳、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而接下来,大湾区需要借助四大平台的“试验田”作用,更加注重从制度创新出发,牵引大湾区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四大平台牵引大湾区建设不断进阶
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四个平台各有侧重,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则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
例如,从2010年前海合作区横空出世以来,前海开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尤其是日前公布的《前海规划》,不仅将前海的战略定位更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还提出深港合作、改革开放、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方面主要指标目标。
香港中文大学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认为,借力香港,前海在我国推进与CPTPP、DEPA等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前海规划》赋予了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新定位,要求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而《横琴规划》则紧抓澳门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在“共建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新家园”方面,出台了更为细致的规划和实操性的路线图。
今年9月,随着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正式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重大合作平台。区别于其他三个平台,河套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命名的合作区,并被赋予“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等使命。它的应运而生,补齐了粤港澳合作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拼图。
从大湾区内部进阶需求来看,香港一直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自身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都具有迫切需求,这让处于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天然交汇点的河套,成为了“天选之子”。
除科技创新外,与其他三大平台不同的是,河套主推“一区两园”的跨境模式,也意味着大湾区跨界融合将跨越行政空间、跨越科技创新、跨越体制机制,借鉴香港以及国际化的规则机制和先进理念并推广整个大湾区腹地,更趋纵深。
河套模式展现了广东推进大湾区纵深建设的定力和决心,也展现了大湾区纵深建设的现实意义。而从“一个规划纲要”“两个合作区”到如今四大平台的进阶,“四轮驱动”为大湾区带来的不仅是前进的速度,还有合作的深度、未来的广度。
正如朱伟所言,可以说四大平台的重要使命都是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整体来看,四个平台从民生、产业、科技、金融、贸易、规则衔接与重大制度创新等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中的各项难点、堵点和短板进行探索和实践。
但暨南大学教授、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同时也认为,当前四大平台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深度和广度仍旧受到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影响。“需要时间不断探索,也需要平台真正将支持港澳发展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持续向全方位挺进纵深。”
值得一提的是,细观当前四大平台总体规划,均能看到与港澳在诸多领域的融合,均为全球首创、首试。以澳门为例。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大湾区如何与澳门居民更好分享发展成果、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拓展澳门发展空间,一直是澳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此次发布的《横琴规划》,从民生配套“硬基础”到民生融合“软连通”全方位覆盖,分别通过就业创业、住房、教育等方面,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就业生活等领域堵点问题,提出共建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新家园,这对粤澳民生融合的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不断推向纵深。而作为“试验田”,四大平台正在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齐头并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三地合作不断深化。
而对于最为关键的“软联通”,则是从教育、人才、住房、就业等核心民生议题,与港澳急需的科技创新要素融合出发,探索发展出一个世界未有之融合先例。
经济纵深不断拓展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点名“经济大省”,这也是继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以来,中央会议又一次明确提到“经济大省”。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GDP每一点增长,都对全国大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广东要有大担当。今年年初,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其中,广东省委提出“1310”具体部署,对“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进行了具体安排,尤其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10大突破之首。
在胡刚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经济合作分工为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广东是制造业基地,香港澳门是服务业基地。而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纵深建设的背景下,这一模式早已发生巨大改变。“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下,需要粤港澳三地必须携手,实现经济纵深的不断拓展。”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如何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带动,破解经济纵深发展难题?
胡刚认为,首要任务是重塑港澳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全方位发挥其联通世界的“窗口”优势,对话全球。在此背景下,以四大平台联动为核心引擎,实现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延伸联系、创新引领强化、经济循环畅通。
如香港拥多年建立起的国际合作关系,又有着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这些优势如若能与广东纵深融合,便能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这一方面,前海正承担着“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这一角色。日前发布的《前海规划》要求巩固提升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贸易物流等优势领域,携手香港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近9000万人口聚集、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单一、聚集性消费市场,在扩大国内大循环中地位举足轻重。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副局长王德阳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为发展高品质消费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要抓住大湾区打造高品质消费高地这一机遇,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事实上,《横琴规划》已经提出,要高规格举办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世界湾区论坛,推动“一会展两地”国际性会展项目在合作区落地;建设高品质进口消费品交易中心,进一步延伸琴澳“食住行游购娱”消费链条等。
澳门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高品会暨世界湾区论坛以“一会展两地”模式举行,既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双重作用,把内地庞大的消费市场、粤澳联动发展的优势,以及澳门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功能联系起来,提供交流平台,更创设合作机遇,增进经济发展动能。
不难发现,通过四大平台在制度创新、规则衔接上的迭代,粤港澳三地经济发展,正在朝着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延伸联系、创新引领强化的方向迈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进入从全面“联通”向立体“融通”发展的新阶段。
例如,在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加融通、动能澎湃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广东也已经从推动粤港澳三地要素衔接走向着力营造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格局、新产业发展格局等,以改革推动开放、延伸发展空间,以开放倒逼改革、挖掘经济纵深。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向世界级城市群“聚变”。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四大平台的探索,对内可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外则可以在大湾区进行对外开放承压测试,探索高端要素的跨境流动,最终实现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延伸联系、创新引领强化、经济循环畅通的经济纵深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