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互联 > 列表

繁荣乡村文化点亮多彩生活

栏目:互联   发布时间:2024-07-20 21:15  来源:光明网    阅读量:8112    

作者:张丽

大地流彩,诗赋“三农”。2024中国农民诗会近日在安徽池州杏花村启幕,舞台上,悠远的诗词咏唱、欢快的歌唱表演透着淳朴的乡音,载歌载舞的村民将观众带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舞台下,古朴淳厚的池州傩、精美绝伦的东至花灯、惟妙惟肖的乌石手狮舞、欢腾飞舞的贵池龙灯等非遗展演引人注目,村民们用诗歌与非遗文化邀请八方来客共赴一场乡村文化盛宴。

乡村文化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从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到党的二十大按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快进键,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我们见证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鸣,谱写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体活动、人气火爆的乡村文旅打卡地接连涌现,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不过也要看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更好满足广大乡村群众的文化期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塑形在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铸魂则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乡村文化,赓续不绝的文脉是底气所在。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农耕文明中孕生、演化和积淀,流转于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历史遗存和传统技艺中,承载着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尊老爱幼、勤读力耕的家风家训,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乡规民约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构筑起农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家园。留住乡土文化的“有形”遗产、激活其“无形”价值,在保护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逐渐成为让乡土文化“活起来”的综合载体。浙江省以三年“五创”行动为抓手,高质量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诗画浙江”,助力“千万工程”。通过打造“生态景观—文化体验—乡村风情”一体化的农文旅融合产品,发挥乡土文化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功能,把“文化存量”变成了“经济增量”,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在繁荣乡村文化的大舞台上,农民是主角。乡村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的“泥土味”和农民的“人情味”。农民是乡村文化赖以发展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繁荣乡村文化不是政府单向主导的形象工程,而是农民唱主角、农民真受益的暖心工程。近年来,“村超”“村晚”“村BA”等充满农趣农味的文体活动,火爆全网、叫响全国、出彩海外,成为乡村文化的新名片。这些乡村文化活动由农民组织、农民参与、农民捧场,彰显了农民极具感染力的精气神,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在创造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充分尊重、保障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创新多种形式,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激发农民主体活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带动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明乡风、扩大文化交流,就能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迸发出创造和美乡村幸福生活的热情和干劲。

繁荣乡村文化的关键在组织来搭台。依托文化阵地,创新组织形式,整合文化资源、汇聚建设力量,打通服务农民文化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2年,全国建成28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8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58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中心、所、站在县镇村三级阵地的全覆盖,编织起一张庞大的文明实践组织网络,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文化生活的孵化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村史馆等生活场所,创建农民“家门口”的文明实践中心。在这里,农民和文化工作者们欢聚一堂,共同筹办道德评议会、“好家风、好家训”评比、非遗民俗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通过直观化的文化体验、生活化的文明场景,让农民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将新时代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